˙包種茶(微發酵茶)
台灣茶業史一大革新轉變,魏靜時及王水錦的茶葉名稱為「南港種
籽」,是台灣最早的『包種茶』。(根據日人井上房邦調查,包種
茶原始名稱為種籽茶,此種茶葉在製作完成後,用方紙兩張內外相
稱,放茶四兩,包成長方形外觀之四方包,包裝外表註記茶名及麥
頭加印章,稱之為「包種籽茶」,後簡稱「包種茶」,為包種茶稱
謂之由來。
˙烏龍茶(半發酵茶)
台灣烏龍茶根據萎凋做青程度不同分為台灣烏龍茶和台灣包種兩類
。「烏龍」做青較重,最出名的台灣烏龍是產於南投縣的「凍頂烏龍」,湯色金黃明亮,滋味濃厚,有熟果味香。「包種」做青程度較輕,主產於台北縣文山等地,「文山包種」葉色較綠,湯色黃亮
,滋味鮮醇。

˙綠茶(不發酵茶)
綠茶當中含兒茶素類(catechins)又稱黃烷醇類,是茶葉中最主要的多
元酚類成分,約佔茶中多元酚類成分總含量的75∼80%。佔茶菁的
12∼26%。
˙紅茶(全發酵茶)
紅茶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條形紅茶,另一類是碎形紅茶。條形紅茶經過採摘、收集、揉捻、萎凋、發酵、乾燥、分類七個主要階段而製成。紅茶一般以純紅茶及加味紅茶為兩大宗,台灣早在 100
年前即用本地種植的小葉種來製造紅茶,其品質滋味不夠香醇,日據時期為改善台灣紅茶品質,民國十四年自印度引進大葉種阿薩姆〈Assam〉茶來台種植
,並先選擇在南投縣魚池、埔里、水里地區推廣種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