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雲寺位於汶水村,為台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,建於民國元年,因地震毀壞重修,新建的法雲寺廟貌莊嚴雄麗,頗有大唐之風。法雲寺內大雄寶殿供奉白玉佛一尊,高約9尺,重達萬斤,是新加坡的弘宗法師所捐贈的,寺旁還種了一棵波羅蜜樹象徵智慧,每年9月至12月間結實纍纍。樹旁有一古紀念碑,為日式風格,上書大湖地區開拓歷史及建寺沿革,頗有歷史價值。大殿後方古木參天,環境幽靜,景觀極佳,是適合修行的所在。
苗栗縣誌記載,清朝嘉慶廿三年(一八一八)間,在公館庄擔任理番通事的福建泉州人陳阿輝,徵得原住民同意,率族人進入水尾坪,從事築壘掘井,墾荒耕作。後來受閩粵械鬥及原住民襲擾,於道光年間(一八二一年)二月放棄墾耕,退出水尾坪,此為漢人入墾大湖的開端。
民國二年開工興建,命名為「法雲寺」。據說寺成之後,每當寺裡晨鐘梵唱聲起,喜愛搗亂的原住民即會開始頭痛,因此不敢再外出擾民。目前法雲寺庭園立有日據時代大正六年製的大湖開發紀念碑,記載開發事蹟及法雲寺創設緣由。台灣光復後,嫌惡日本年號的民眾把碑文的「大正」改為「民國」,年代雖一樣,但字跡歪斜,反而讓人懷疑立碑時間。
歷史背景:公館鄉出磺坑地區,早在清朝時期便已發現石油,第一口油井位於後龍溪南岸,日人到台灣後期正式有計劃的開採石油,出磺坑是苗栗縣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。早期台六線公路尚未開通
,大湖內山的開發如由苗栗、公館入山,冬季枯水期多沿後龍溪床行走,夏季豐水期在出磺坑過吊橋
,行走法雲寺古道,經過法雲寺下至法雲寺彼岸橋,到大湖、汶水地區
|